我儿子念五年级,昨天放学回家激动地对我说:父亲,我有一个重大发现。我有充足的证据证明,麦当劳赞助了大家的英语课本。有如此的事?这倒确实可能是一个重大发现,你有哪些充足证据?
我儿子拿出他的英语课本说,大家今天英语课学的单词,你听听都是些什么单词啊:McDonalds, BigMac, French fries, apple pie, McChicken, hamburger, Spicy McWing,Coke。你的结论是什么?还没有等我回答,他又立即补充道:事实上,我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怀疑麦当劳赞助了大家小学的英语课本。为何?由于当时大家学了hamburger这个单词,小学四年级又有有关的单词,当然没今天如此集中。
我首次关注课本对学生的影响、特别是潜意识的影响是在法国,当时我的一个法国朋友,他的儿子一岁多,一次大家聊起了他儿子的识字卡片。他向我介绍说,为了帮助法国儿童从小就同意法国是一个多种族社会的定义,儿童识字卡片上出现的小朋友图片特别在不同种族上获得平衡,以便法国孩子在潜意识中就能获得种族平等的定义。
那次事件促进我开始考虑课本对学生的影响,课本该怎么样选择文字、图片的问题,由于我一个人有一个正在读小学的孩子。从法国一回来,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我儿子的课本,让我颇感意料之外的是,我能在我儿子的语文教程上找到很多我熟知的内容我儿时有的课文他们仍然在学。
或许是大家的课本更重视经典的原故,我感觉我儿子的语文课本在年代感上有所不足。第一,反映城市生活的文章极少,就更别说反映当下的中国城市生活与面貌了。有关农村的文章比率倒是不低,但课本里的农村更像是我小时候的农村。今年高考考试上海一位考生由于关注了农民工的下一代的问题,他的作文得了满分,那样,大家的课本里为何不可以也增加农民工、农民工子弟的内容呢?
前不久,有记者请我对一项马上颁布的教学实验进行评价。这个教改策略的核心是为每名学生配备一台手提电脑,老师从而可以取消板书。我回答说,假如这样巨大的投资只不过为了节省一个板书好像太过浪费。我当即举了课文《草地夜行》的例子,该文讲述红军过草地时一个老红军为帮一个小红军而牺牲的故事。文章中有很多东西对今天的城市孩子的理解有肯定困难,譬如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饿着肚子行军的感受、沼泽泥潭的可怕等等,这类背景的东西假如可以用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手提电脑的效果。
相比而言,英语课本倒是变化最大的。我到今天还记得我学的第一个英语单词是a red flag,参考书里多是如此的例子:Completely Overthrow all exploiting classes(彻底推翻所有剥削阶级)。再回到麦当劳能否、是否应该进小学课本,如此做是不是客观上有营销洋速食的成效的问题,我请广大的读者朋友一块儿考虑。
不过这之前我想先听听小学生我们的怎么看,于是我问我儿子:假如你感觉不应该学McDonalds,那你觉得该学些什么呢?
油条啊、豆浆啊什么的,至少也可以让大家多知道中国文化。我儿子补充道,你知不知道,小学三年级大家做眼保健操的音乐是钢琴演奏的,目前大家做保健操的音乐改成二胡演奏的了。